前言
對于色譜工作者而言,面對復雜成分的檢測,分離是首要的關(guān)注點。無法有效分離意味著無法進行準確的定性、定量檢測。
說起分離,有必要再介紹一下色譜。了解、理解并掌握色譜分離原理很重要,對于大多數(shù)接觸了色譜分離的人而言,應該了解的基于不同分離原理的主要色譜技術(shù)包括吸附色譜、分配色譜、離子交換色譜、親和色譜、大孔吸附樹脂、凝膠色譜等。如果說上面這一系列名詞還稍顯陌生,那么根據(jù)分離方法所分類的紙色譜法、薄層色譜法、柱色譜法、氣相色譜法、高效液相色譜法等,應該更廣為熟知了。
無論是何種分離色譜,對于目標成分的分離均有相應要求。以中國藥典通則0500色譜法項下的相關(guān)描述為例,薄層色譜中要求“除另有規(guī)定外,分離度應大于1.0”,高效液相色譜法、離子色譜法及氣相色譜法等要求“除另有規(guī)定外,待測物質(zhì)色譜峰與相鄰色譜峰之間的分離度應不小于1.5”,分子排阻色譜法中要求“除另有規(guī)定外,分離度應大于2.0”。
從上述要求中可以直觀的看出,不同色譜技術(shù)對于分離度的要求不盡相同,至于個中緣由我們暫不揣度。只是有一點很重要:分離度不是指導原則等文件規(guī)定死的一個參數(shù),正如大多技術(shù)參數(shù)一樣,始終是為了滿足使用目的而進行的“私人訂制”,量后裁!
本文主要以高效液相色譜法為例,拋磚引玉談一下系統(tǒng)適用性中“分離度”這個參數(shù),以期對該參數(shù)有一個更為深入的思考和認知,其中的案例也希望能給實際工作一些借鑒。
什么是基線分離?
基線分離是每一個色譜分離工作者在兼顧效率前提下的終極追求。理論上,當分離度等于1.5時,即可認為達到了基線分離。為什么是“即可認為”,而不是絕對認為呢?這里面涉及到正態(tài)分布/高斯分布,3σ,6σ等概念。這些概念稍顯頑固,我們給予記過并留待察看,暫不深入追究。用點色譜參數(shù)里常用的名詞,再加一點通俗語言來說就是,對稱因子為1.0的兩個高矮胖瘦一模一樣的色譜峰,當分離度為1.5時可認為是基線分離。比如,下圖1顯示的某藥典給出的有點標準的示例圖。
圖1 基線分離示例
但是,理論指導實踐,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。比如說,上面對于基線分離的描述情形,在實際工作中基本不可能,而且說“基本”是為了滿足“一切皆有可能”的嚴謹,否則可以直接說“根本不可能”。因為德國哲學家萊布尼茨說,世界上沒有完全相同的兩片樹葉,而每一個色譜工作者都可以說,世上沒有完全相同的兩個色譜峰。
實際情況是,往往相鄰色譜峰各有千秋,導致同一個分離度會出現(xiàn)完全不同的分離效果。比如下圖2,兩個不同比例的色譜峰,在不同分離度情況下的分離表現(xiàn),在分離度0.6時尤為明顯:當后峰是前峰的1/16時,還能看出是兩個峰嗎?
圖片
圖2 分離度及譜峰相對大?。娣e)與分離度關(guān)系《實用高效液相色譜法的建立》
既然如此,那我們就不要再執(zhí)念于分離度1.5了,也不要自欺欺人的出具一個顯示分離度大于1.5的色譜報告而不看實際分離效果了。